该文章于2004年1月由申维玺教授与孙燕院士共同撰写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本文旨在探讨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现代医学原理,特别是中医的“证”与西医的“基本病理过程”之间的关系,以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优势。
一、 医学模式及病与证的关系
医学模式具有唯一性,中西医研究对象均为人类疾病过程,病与证存在统一性,可在疾病发病环节相联系。
中医的证与西医的基本病理过程相对应,“异病同证”“同病异证”分别与西医“异病同基本病理过程”“同病异基本病理过程”对应。
二、 中医证的相关概念
中医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发病机理是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调控异常致网络紊乱,证是以细胞因子网络紊乱为特征的基本病理过程。
中医证的诊断属于西医病理生理学诊断,中医辨证治疗属于西医病理生理学治疗,通过中药调节病理生理变化起作用。
三、 中医辨证治疗的分子机理
细胞因子网络在生理病理中关键,病理下其紊乱引发疾病。中医证反映细胞因子网络紊乱规律,中药以多靶点多层次调节相关细胞因子,恢复网络平衡来治病,如六味地黄汤治疗阴虚证。
四、 中西医结合的优势
西医重疾病结构研究,中医擅长认识人体疾病功能态,中西医结合可完善临床综合诊断,指导个体化治疗,如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诊治,中医证的加入能完善诊断并指导病理生理学治疗。
五、 结论
本文所述中医诊治疾病的现代医学原理主要是指中医辨证治疗模式诊治虚证的科学原理。虽然根据理论推测,许多实证也可能都适用于这一原理,如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证、气分证、血分证、营分证,脏腑和气血津液辨证等,但作者并不排除中医的某些诊治方法可能是属于病因学或病理学诊治的范畴。中西医结合医学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通过将西医的辨病治疗和中医的辨证治疗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更全面地诊断疾病,更有效地指导个体化治疗,提高疗效。
具体详情见原文:2004.01医学与哲学-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现代医学原理
2004.01医学与哲学-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现代医学原理.pdf